2013年10月4日 星期五

零敲細打光與影 消失的主體

文/曾福全
圖/曾福全


《消失的主體-陶亞倫個展》從今年九月七日起在非常廟藝文空間展覽,一共展出五件大型作品,創造一場主體與自我消失的旅行,讓光與影共同創造看不見的你。

人生當中,到底有哪些事情是真實的,哪些事情又是虛幻的呢?這個問題恐怕沒有答案,只有自己的意識能夠去選擇,只是看來科學無比的光與影,透過眼睛的生物性傳導也在大腦當中失真,我究竟是甚麼?有別於其他客體的原因在哪裡?對於觀看與凝視總是帶有一種被規訓後的眼光,我們已經沒辦法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待世界了,只能透過他人的教誨而了解世界。



當主體性在不斷的生活養成之後,我們已經成為規範的一部分自我,意識在這邊似乎已經消失,人們的靈魂出走,一切都是虛妄,無法言說與表達,意識透過險象的展現只是一種直覺式傳遞,真實只不過是人們偶然的相遇,無法捕捉與追尋,因此凡是有相皆是虛妄。

工具理性的生活滲透了生活的各個層面,使得我們自主性受到縮限,自我的反思或許已經開始運作,試圖理解自己形成的本身所擁有的問題,只是藉著反思邏輯所帶來的結果,卻只是另外一場滲透的自我殖民,似乎逃脫不了既有框架的影響,真正的去懷疑事情,因為失去了靈魂與自主後的人生,擁有的是上癮與無助,看不見真實的自我,投射在螢幕上的全像,也開始變化,而無法看清真實。



全景敞視分解了看/被看的一體性,我們在環當中撕裂自己,希望能看見一切,但終究我們就如同在環的邊緣上,始終只能看見些微片段的殘影,無法得到全貌。當代社會就是一個隱蔽的場合,彼此監視著彼此,同時也開始自我監控,將自己的肉體與心靈不斷的自我控制,進行有系統的訓練,零敲細打,最終成為了我們。


與其說我們擁有實相,不如換個方式說明,實相就如同光影一般的短暫存有,卻不能持續,那種偶然的意識乍現,恐怕才是我們最真實的自我,而這種乍現,恐怕只能出現在夢裡,一種對於自由的渴望,在這裡被實踐。

述說的或許還不足以詮釋眼前的一切,只消透過隻字片語試圖理解一個被創造了的有意義的場,進行一場自我的對話。

2013年5月13日 星期一

疏離的幸福‧國家機器下的不確幸─幸無在中央‧駱麗真個展


圖/文 曾福全

5/11(六)於DAC台北數位藝術中心開幕的幸無在中央‧駱麗真個展,展期至6/16為止,共展出六件作品,分別為:許願、大富翁、天際線、城市田園、躁影、爆炸爆炸101,從都市生活與人文社會的脈絡去出發,探討在地理環境中的個人是如何被形塑,個人價值呈現的一段歷程。

圖/ 駱駱本人於會場致詞

圖/賢伉儷意外共同入鏡


大富翁 Monopoly

很多人童年回憶裡都有大富翁的存在,模擬成人世界的小遊戲,讓你可以用機會、命運,骰骰子投資房地產、蓋房子、拆人房子、讓人入獄,直到長大以後,才發現原來真實世界與此相差好遠,現實世界裡沒有機會、沒有命運,甚至連骰子都是被分配好的。

總統府背後的權力概念,我們還無法深刻去體會,只是顯而易見的是已經在發生的那些,伴隨著財團一起出現的動作與矯飾,恐怕才是這場遊戲背後,最黑暗的真實。



天際線 Skyline

在都市當中生活的我們,抬頭仰望天空,卻看不見一片寬廣的藍天,因為天際線已經被高樓大廈給阻擋,人們被嵌入在鋼筋水泥當中,看見天空有鳥飛過,彷彿是在窺看天井上方另一個世界的青蛙,很不真實,日常被建立在不斷流動的景觀之中,虛妄。

抬頭仰望觀看天際線,低頭看著積水當中的倒影,我們都無法看見完整的天空與自己,在都市的夾縫中生存的我們,或許只是住進了監牢而不自知,在異化的情況下彼此打氣勞動,最後連自然也失去了,人與人之間的那種關係,也在水泥牆的隔閡下,消失。


城市田園Urban-Rural

城市裡,沒有泥土、沒有土地,只有水泥地,只剩下些許畸零地供都市農夫一解鄉愁,我們遙望的田園生活,在都市生活之中尤為難得,發展的腳步慢慢進逼與規劃下,人們夢想的生活就如同一場幻影在城市當中呈現,漠然的消逝

寸土寸金的城市,一塊田通常被賦予了價錢,有了價錢就不再是人們賴以為生的土地,而只是一場金錢遊戲的籌碼,等著被規劃成商場、亞太營運中心、豪宅,人們夢想的生活,也只能在金錢遊戲的末端時期,到一個外地去尋找了,這是都市的用途?都市的悲傷?




噪影 Noisy Shadow

開發之名下的城市治理脈絡,用建設為名、用正義為名,為了利益、步步進逼的怪力,可以摧毀良田、拔起老樹、古厝剷平、海洋淪為私人資產,一切景觀都需要以代價兌換。核能發展與不滅的能量,在夜晚的投射下,閃爍、明暗,虛實相間。

怪手步步逼近、核電步步進逼,我們都活在恐懼裡,生活當中的一切擁有,只剩下短暫的存續,因為我們連自己都保護不了,我們逃不了核電的威脅、檔不住怪手的迫遷,剩下的只是虛無而消耗殆盡的疲憊肉體。


爆炸爆炸101 Exploding 101

跨年的101,人聲鼎沸、車水馬龍,大伙兒擠進好位置準備觀賞這一場荒謬的固定劇碼,在狂喜之中感受短暫的刺激,於節慶的消費社會當中自我滿足,爆炸的101、爆炸的台北城,我想像到的是一種政經權力的集散,讓煙火的爆發,帶走人們過去一年來的遺憾。

遠方的爆炸聲,伴隨著如仙女棒一般耀眼的101,這是每年不斷重複的景象與生活,我們花大錢爆炸,合法的爆炸,只為了宣洩一年之中的憤怒,我們在熬夜狂歡當中找到了自己,一個無需面對真實世界的自己,然後在升旗前睡去,彷彿過去的哀傷從不存在。


許願Wish

不知道聽到對著蛋糕許願,你會想到甚麼?是想要禮物呢?還是希望夢想成真?生日蛋糕是一對翅膀,可以讓你的願望飛向天際,總有成功的一天。但長大以後才發現wish這個字彙,意味著無法完成的才會是wish,所以對著蛋糕許願,只是一種徒枉的悲傷。在這次展出的三組生命歷程當中,可以看見對著生日蛋糕許願的當下,它們是相似的一群人,在家人的陪伴下,度過每一個生日。

人的日常生活到底是甚麼?家庭帶給了你甚麼力量?國家社會的一分子需要甚麼行動?

我想這是駱駱在展覽中想要探討的,開發的腳步無論如何逼近,新自由主義的力量如何滲透我們的日常生活,能做的事情只有緊緊的抓住眼前的幸福,讓他不要在眼前消逝殆盡,不要為外力所逼迫,面對無法完成的心願,也要努力去面對,面對它就可以產生力量了,就算未來很朦朧與閃爍,還是要勇往直前去看待生活,人是無法逃離這一切的,唯有直心面對,才能擁有的更多,不論是獲得了天空、土地、感情、關係、生活、家人、景觀、金錢,都不影響自己,這恐怕才是精彩的人生。

2013年4月9日 星期二

結構‧流動‧大自然 移動風景

圖/曾福全
文/曾福全


圖/ 曾福全  在偌大的空間當中,我們操縱著自己的視野與角度,卻看不見遠方的細節與真實。



國美館本期展覽當中,《蔡昕融:移動風景》從三月九號展至五月十九號,地點在竹林內廳,有參觀國美館的朋友不要錯過。




此次的作品,是360度環繞風景的大型創作,使人置身在其建構出來的景色之中,又可以操控景色的移動,別具特色與反思深度。


我們生活中的景色,就像是從大腦中投射出來的景觀,時而快速流逝、時而緩速前進,很多時候經過某些地方,你無法記憶與儲藏這邊的景色,也無心觀賞,但卻存在於你的大腦之中。


圖/節自台灣設計師入口網站

而在移動風景當中呈現的工廠煙囪、大樓、火車、電線桿等,創造出來的污染飛煙於天空,電線杆劃破天際,火車時而緩慢、時而迅速,我們可以操縱它的前進與後退,讓我們在緩速的細節當中,看見科技對於大自然的迫害,在黑白相間的過去、現在、未來當中徘徊。


工業化進程當中,我們的鄉村變成工廠,火車經過的風景由稻田轉變為黑煙囪,這是我們在發展的路上的痛,犧牲了環境與自然,滿足了人類的貪婪與慾望,把農田水圳變成污染排放的溝渠,人與自然,恐怕已經無法消解。

圖/曾福全  支撐著這座大型裝置藝術的背後,其實是也是工業的一片風景

世界常常是具有一定的速度,而速度的快慢又跟空間有所關係,我們在空間當中的移動,如果加上一個時間軸去看,就可以看見在這之上的我們的軌跡,其實是游移飄盪的,在移動之中,我們獲得了空間與社會,只是人類的擴張,卻也讓大自然已經無法癒合,至今仍然是嚴重衰弱,回天乏術。




這是前導的概念影片


2013年3月30日 星期六

【藝術家黃心健專訪】科技與人性 心劍突破盲點

圖/文 曾福全

科技藝術似乎聽起來很難接近,但實際上卻是一種反思科技社會的過程,黃心健老師的新書《科技蜃樓》為我們介紹科技背後的故事,以及讓人重新再思考的設計與發明旅程,希望我們一般社會大眾可以藉由他的介紹,了解不同的科技人文視野交集,讓自己擁有人文素養的同時,也能有科技素養來看待這個社會。

圖/曾福全   新書發表會開始前,黃心健老師低著頭觀看手機,後頭的人也是同樣動作與姿勢

當今,在工業及科技人才的養成上,台灣的教育似乎缺少了設計或是綜觀全貌的概念,於黃心健老師的眼中,科技領域的公司、行業,經常是一龐大的工業體,成品都來自於多人合作,每個製作者都是整個生產環節的小螺絲釘,無法綜觀全貌,因此,我們應該要了解一下自己在生產線中的位置是甚麼?以及去了解自己做出來的東西到底被用在甚麼地方上?我們對世界的影響又是甚麼?這是很重要的自我反思,畢竟每一個工具都可以有他不同的用途與發展。


圖/曾福全  心健老師述說一名工程師為自己計算錯誤的數據負責而自殺,後來卻發現數據是對的


且,科技身為一個人為創造出來的東西,對世界的影響力十分遠大,因此我們對於科技的態度與其他領域也不太一樣,只是原本是理性用來造福人群的工具,卻也有可能變得非理性,例如:核能議題,科技的理性卻沒有發揮作用,因為沒有一個核能專家可以提供正確的資訊,拿這些資訊來做理性的判斷與抉擇,才會造成如今的局面。

圖/曾福全  心健老師於霧峰林家花園創造的作品《蜃樓》,點擊本圖進入youtube

有時我們也會對科技產生恐慌,例如科幻電影當中都描繪著科技發展到最後就會奴役人類,其實這一點在邏輯上很奇怪,就像過去我們創造經濟學、農業,但你不會聯想到經濟學或農業有一天會奴役人類,這表示科技在我們心中,有一種變形、擴張的力量在傳散。

對於科技專業領域的工作者,很多人都不是很熱愛自己的工作,可能只是因為可以賺錢,所以上班就是公司買你的時間、下班就是自己去揮霍、消費,娛樂,在平常生活中專業知識就沒有帶給人樂趣,因此,我們應該要對於專業知識產生熱情,有好奇心去學習新知,才可以突破現有的框架,例如某刮鬍刀廠牌的總裁,每次在刮鬍子的時候都會使用兩個牌子,一個是自家的,一個是他牌的,因為他想知道刮鬍刀的品質如何,到最後半邊臉是自家的、半邊臉就是他牌的,如此來做實驗,這就是對工作專業產生熱情。


圖/曾福全  人們利用科技的設計與方便性,紀錄了日常生活中的細節,以保存記憶

在科技設計的過程當中,設計師到底有沒有在用自己的產品是很重要的關鍵,因為如果自己有用,就會發現很多功能真的是匪夷所思,像是現在台灣設計的智慧型手機,都只有平面的觸控按鈕,沒有實體觸感,那麼在夜晚的時候要如何啟動呢?如果只是為了設計上的美觀、流行,而不是方便人們使用,那這個產品不就是失敗了嗎?這就是科技設計人員對自己的工作專業沒有產生熱情的結果。

圖/曾福全  心健老師曾經遇見算命仙說,心劍,你需要志氣才能產生不同的力量

把人分成工科跟文科其實在本質上就有點荒謬,因為工科的人缺少人文素養,文科缺少科技素養,然而科技背後其實有很多人文故事可以談,只是我們缺少好的翻譯者將這些故事敘述給大家聽,而此次的《科技蜃樓》就是想要讓大家有機會聽見科技背後的小故事。如乙太網路的發
明,背後的故事來自於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方式,在團體溝通當中我們仍需要一對一互動才能了解對方的意思,也就是要插空隙說話,就如同乙太網路的邏輯,是利用資料傳輸通道的空檔來傳遞數位流那樣,本質上這個科技是很有人性化的,你可以想像電腦跟電腦之間對話,就和人與人之間溝通那樣好玩。

圖/曾福全  其實在書底下的書櫃,也是一個互動性藝術,每個抽屜拉出來都會有不同的音調

互動藝術與傳統藝術的不同之處在於,傳統的藝術品通常是大師之作,人們看見他是要朝拜的,希望可以在大師光環之下吸收到藝術光輝;然而,互動藝術則是相反,只是生產出一個框架,某個部分是空的,需要觀者來完成,因此互動藝術如果沒有觀眾就不是一個完整的作品。像是你去看傳統藝術時不能靠太近,因為怕你破壞他;而數位藝術則是不能離太遠,怕你沒有參與他。做個比喻的話,就像是看電影跟玩遊戲的差異,看電影是靜靜坐著看一定距離的視覺呈現;而玩遊戲則是你可以參與、成為他,從他的角度看世界,你就是主角。


            圖/曾福全  我們都需要尋找與創造自己對生命的想像,才可以有新的力量

編按:
當人們對於世界的想像有了變化,才能從不同的視野去看待事情,如此才會有多元的角度,只是駐足在一點而感到自滿的人們,或許需要花點時間去思考自己與世界的關係,自己與人群社會的互動,是不是太冷漠?太無情?太片段?太瑣碎?以致於無法投入任何事情,只能在上班與下班之間徘徊填充生活,利用科技去了解人文世界,用人文素養去看待科技設計,這樣才可以不偏食的完成自己的日常生活實踐,如果你也看待自己是一件好的作品的話,生命是需要填充的。


黃心健老師與小編(曾福全)的合照

2013年3月10日 星期日

與核訣別 反核無懼 309廢核遊行

文/曾福全
圖/熱情參與民眾提供



此次309廢核大遊行,台灣科技藝術教育協會也一同參與,站在文化教育的立場,我們應該要保護我們現有的文化資產以及傳播核安的正確觀念,不能讓科技專家把持的挺核立場,任由政府及台電無限制的宣傳,愚弄我們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。


令人感到興奮的是,一路上民眾的熱情相挺,大家彼此用堅定的心邁步向前,朝著廢核的目標前進,希望此次的參與,是我們最後一次參與廢核大遊行。


2013年2月25日 星期一

燈節新風貌 寶藏巖如畫美景

圖/文 曾福全

《如畫美景》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燈節展覽,從2月23日開幕,展期至4月21日為止,地點在寶藏巖國際藝術村,是一個有別於一般傳統燈會的燈節氛圍,吸引了不少民眾前往觀賞燈節及表演。


展演舞台,寶藏巖歷史斷面

此次展出的作品有十一件,都是燈光裝置相關的作品,以符合燈節的夜視標準,燈節展演類型包含視覺、表演、設計、建築等,融合多種型態的作品,使得寶藏巖充滿懷舊感與空間上的衝突性,在夜裡觀看宛如奇觀般絢麗。

豪華朗機工,《日光域.寶藏巖國際藝術村》


在開幕當天呈現的豪華朗機工作品《日光域.寶藏巖國際藝術村》燈光作品,以配樂與光線玲案閃爍的調整,使得8分多鐘的燈光秀顯得很特別,將整個寶藏巖壟罩在夜裡的陽光之中,觀眾陷入一種奇妙的疏離與奇幻風貌之中,從視覺上的衝擊轉而好奇寶藏巖的歷史與其後的背景,讓本意閒逛的民眾有了不同的目的地。

陳建智《集光片語》

夜裡的竹棚讓人閒逛,探索建築當中的小徑,這是陳建智的《集光片語》的樣貌,藉由寶藏巖的歷史意義,思考空間、位置、人、環境的關係,所創造的這個新空間,其中有過去寶藏巖的聲音,盡頭有一張椅子,象徵著寶藏巖從過去的熱鬧到現在的寂寥,居民對於寶藏巖的改變或許就如同作品當中所想要探討的,在時空更迭的景觀當中,人們對於自己的家的樣貌,有了新的體會,不論是被拆遷、搬離、淹水線、老電影播放牆,都是自力造屋後的種種挑戰與努力。

焦點舞團表演

對於燈展主題的呈現,此次策展人蕭淑文(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村長)表示,此次主題來自於源自於英國18世紀繪畫概念讚頌具懷舊情感的感人事物《如畫美景》,在寫實當中帶有感知的成分,作品裏頭有磨坊、廢墟、細節事物等的繪畫表現,不同事物的並置之後,會產生一種奇觀,這也會是一種感知上的美感經驗,之所以把跨媒體當成此次作品展覽的表現方式,主要是來自於寶藏巖具有歷史建物、地理紋理的歧異性、多樣性、豐富性,藉由事物的並置,讓這個地方呈現一種奇觀,讓觀眾自行體驗這裡是一個怎麼樣的場域,也表現出與一般傳統燈節不一樣的景象與氣氛。

林建佑x林韋佑x蘇家賢x黃法誠x廖沛怡《傾巢而出的漫遊》

藉由蜿蜒小徑的探索與追尋,使得自身在觀賞作品的同時,也理解到寶藏巖此處的地理地貌,反過來思索為何這裡的地形地貌會是如此,如同過去居民在此處自力造屋的過往,沿著歷史的前進逐漸蔓延的人、事、物,空間在社會發展的過程當中累積與改變了人的樣貌,卻也是人的行為改變了此處的環境、空間、地貌,這也是人與空間、環境的對話過程的紀錄,是寶藏巖特殊脈絡下的景觀。


藝術作品如同羅蘭巴特所言,當作品完成的同時,作者已死,作品的意涵由觀眾自行想像,所以無論是寶藏巖、燈節作品,不是只有作者可以出來論述其作品本身的意涵,另外,觀眾也可以藉由自己的想像與感知,重新建構與論述寶藏巖與燈節展覽對自己的意義,如同一名詮釋者,使得原本對自已無意義的事物,在此之間產生了對話與意義。

2013年1月6日 星期日

我看到了善惡-感受生命中的滋味

/文 黃予臻

關於藝術家

Lourdes SalcedoTavira
照片/取自展覽官網

來自西班牙的藝術家Tavira,自幼沉浸於藝術世界喜歡創作,對事物Tavira有著強烈而敏感的感受,並且熱愛運用色彩來展現情緒與個人意志。


「我厭倦使用無聲的色彩,那樣無法代表我的生活方式。」-Lourdes SalcedoTavira



「我作畫的時候,總是伴隨著感同身受的痛苦。這種內心的痛讓我成了藝術家,但這絕對不是加諸在我身上的懲罰。每每只有當畫作完成的時候,我才能真正放開這種心情。」-Lourdes SalcedoTavira



當我們進入Tavira的世界,馬上就愛上了!



結合平面創作與裝置藝術讓我們第一時間,感受到她的風格,充滿濃厚鮮豔的色彩與各式線條展現,有如畢卡索一般浪漫有趣,初看時對於作品相信每個人有不同的詮釋,彼此分享非常有趣,每幅作品被創作的背景故事值得一再思考、探索。


我們可以從每幅作品看到,色彩鮮豔豐富背後的意義,如同Tavira的創作理念,

我們可能認為人生就是蒐集日常生活中各式各樣的體驗,但經歷 Overcoating 的創作過程後,我發現生命不只是獲得知識而已。最重要的是要剝除一層一層的外在掩飾找到真相,並堅定自己的信念。─Tavira邵曉露


看過作品所傳達的意思後,再重新仔細觀看這幅畫,你將會有不同的感受,也許會覺得原來如此,或也許你有更不同的感受或不一樣的想法。


題材多為Tavira的人生觀察、體驗,透過作品運用各種形式抒發、思考,尋找她的真相,藝術家自我的創作,帶給我們看到不同的視野,感受她所體會的。


此作品加入互動裝置,讓觀看者與作品互動,使互動者成為水中救贖者,透過此互動能精確地直接讓人體會作品的意思。


其中小編最喜歡此作品,多麼哀傷的女孩,假想她受了多少委屈,淚水滿面,獨自一人在夜裡沉痛,唯有微弱的月光陪伴。


從畫中感受她的線條、色彩、各式各樣的體驗與浪漫。





影片/曾福全

編按後記:

還有許多的作品值得大家去觀看,Tavira帶給我們新奇有趣的世界,也許從來就沒有想過的事物,如此貼近我們,看了不禁會讓人會心一笑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