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3月30日 星期六

【藝術家黃心健專訪】科技與人性 心劍突破盲點

圖/文 曾福全 科技藝術似乎聽起來很難接近,但實際上卻是一種反思科技社會的過程,黃心健老師的新書《科技蜃樓》為我們介紹科技背後的故事,以及讓人重新再思考的設計與發明旅程,希望我們一般社會大眾可以藉由他的介紹,了解不同的科技人文視野交集,讓自己擁有人文素養的同時,也能有科技素養來看待這個社會。 圖/曾福全   新書發表會開始前,黃心健老師低著頭觀看手機,後頭的人也是同樣動作與姿勢 當今,在工業及科技人才的養成上,台灣的教育似乎缺少了設計或是綜觀全貌的概念,於黃心健老師的眼中,科技領域的公司、行業,經常是一龐大的工業體,成品都來自於多人合作,每個製作者都是整個生產環節的小螺絲釘,無法綜觀全貌,因此,我們應該要了解一下自己在生產線中的位置是甚麼?以及去了解自己做出來的東西到底被用在甚麼地方上?我們對世界的影響又是甚麼?這是很重要的自我反思,畢竟每一個工具都可以有他不同的用途與發展。 圖/曾福全  心健老師述說一名工程師為自己計算錯誤的數據負責而自殺,後來卻發現數據是對的 且,科技身為一個人為創造出來的東西,對世界的影響力十分遠大,因此我們對於科技的態度與其他領域也不太一樣,只是原本是理性用來造福人群的工具,卻也有可能變得非理性,例如:核能議題,科技的理性卻沒有發揮作用,因為沒有一個核能專家可以提供正確的資訊,拿這些資訊來做理性的判斷與抉擇,才會造成如今的局面。...

2013年3月10日 星期日

與核訣別 反核無懼 309廢核遊行

文/曾福全 圖/熱情參與民眾提供 此次309廢核大遊行,台灣科技藝術教育協會也一同參與,站在文化教育的立場,我們應該要保護我們現有的文化資產以及傳播核安的正確觀念,不能讓科技專家把持的挺核立場,任由政府及台電無限制的宣傳,愚弄我們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。 令人感到興奮的是,一路上民眾的熱情相挺,大家彼此用堅定的心邁步向前,朝著廢核的目標前進,希望此次的參與,是我們最後一次參與廢核大遊行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