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3月30日 星期六

【藝術家黃心健專訪】科技與人性 心劍突破盲點

圖/文 曾福全

科技藝術似乎聽起來很難接近,但實際上卻是一種反思科技社會的過程,黃心健老師的新書《科技蜃樓》為我們介紹科技背後的故事,以及讓人重新再思考的設計與發明旅程,希望我們一般社會大眾可以藉由他的介紹,了解不同的科技人文視野交集,讓自己擁有人文素養的同時,也能有科技素養來看待這個社會。

圖/曾福全   新書發表會開始前,黃心健老師低著頭觀看手機,後頭的人也是同樣動作與姿勢

當今,在工業及科技人才的養成上,台灣的教育似乎缺少了設計或是綜觀全貌的概念,於黃心健老師的眼中,科技領域的公司、行業,經常是一龐大的工業體,成品都來自於多人合作,每個製作者都是整個生產環節的小螺絲釘,無法綜觀全貌,因此,我們應該要了解一下自己在生產線中的位置是甚麼?以及去了解自己做出來的東西到底被用在甚麼地方上?我們對世界的影響又是甚麼?這是很重要的自我反思,畢竟每一個工具都可以有他不同的用途與發展。


圖/曾福全  心健老師述說一名工程師為自己計算錯誤的數據負責而自殺,後來卻發現數據是對的


且,科技身為一個人為創造出來的東西,對世界的影響力十分遠大,因此我們對於科技的態度與其他領域也不太一樣,只是原本是理性用來造福人群的工具,卻也有可能變得非理性,例如:核能議題,科技的理性卻沒有發揮作用,因為沒有一個核能專家可以提供正確的資訊,拿這些資訊來做理性的判斷與抉擇,才會造成如今的局面。

圖/曾福全  心健老師於霧峰林家花園創造的作品《蜃樓》,點擊本圖進入youtube

有時我們也會對科技產生恐慌,例如科幻電影當中都描繪著科技發展到最後就會奴役人類,其實這一點在邏輯上很奇怪,就像過去我們創造經濟學、農業,但你不會聯想到經濟學或農業有一天會奴役人類,這表示科技在我們心中,有一種變形、擴張的力量在傳散。

對於科技專業領域的工作者,很多人都不是很熱愛自己的工作,可能只是因為可以賺錢,所以上班就是公司買你的時間、下班就是自己去揮霍、消費,娛樂,在平常生活中專業知識就沒有帶給人樂趣,因此,我們應該要對於專業知識產生熱情,有好奇心去學習新知,才可以突破現有的框架,例如某刮鬍刀廠牌的總裁,每次在刮鬍子的時候都會使用兩個牌子,一個是自家的,一個是他牌的,因為他想知道刮鬍刀的品質如何,到最後半邊臉是自家的、半邊臉就是他牌的,如此來做實驗,這就是對工作專業產生熱情。


圖/曾福全  人們利用科技的設計與方便性,紀錄了日常生活中的細節,以保存記憶

在科技設計的過程當中,設計師到底有沒有在用自己的產品是很重要的關鍵,因為如果自己有用,就會發現很多功能真的是匪夷所思,像是現在台灣設計的智慧型手機,都只有平面的觸控按鈕,沒有實體觸感,那麼在夜晚的時候要如何啟動呢?如果只是為了設計上的美觀、流行,而不是方便人們使用,那這個產品不就是失敗了嗎?這就是科技設計人員對自己的工作專業沒有產生熱情的結果。

圖/曾福全  心健老師曾經遇見算命仙說,心劍,你需要志氣才能產生不同的力量

把人分成工科跟文科其實在本質上就有點荒謬,因為工科的人缺少人文素養,文科缺少科技素養,然而科技背後其實有很多人文故事可以談,只是我們缺少好的翻譯者將這些故事敘述給大家聽,而此次的《科技蜃樓》就是想要讓大家有機會聽見科技背後的小故事。如乙太網路的發
明,背後的故事來自於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方式,在團體溝通當中我們仍需要一對一互動才能了解對方的意思,也就是要插空隙說話,就如同乙太網路的邏輯,是利用資料傳輸通道的空檔來傳遞數位流那樣,本質上這個科技是很有人性化的,你可以想像電腦跟電腦之間對話,就和人與人之間溝通那樣好玩。

圖/曾福全  其實在書底下的書櫃,也是一個互動性藝術,每個抽屜拉出來都會有不同的音調

互動藝術與傳統藝術的不同之處在於,傳統的藝術品通常是大師之作,人們看見他是要朝拜的,希望可以在大師光環之下吸收到藝術光輝;然而,互動藝術則是相反,只是生產出一個框架,某個部分是空的,需要觀者來完成,因此互動藝術如果沒有觀眾就不是一個完整的作品。像是你去看傳統藝術時不能靠太近,因為怕你破壞他;而數位藝術則是不能離太遠,怕你沒有參與他。做個比喻的話,就像是看電影跟玩遊戲的差異,看電影是靜靜坐著看一定距離的視覺呈現;而玩遊戲則是你可以參與、成為他,從他的角度看世界,你就是主角。


            圖/曾福全  我們都需要尋找與創造自己對生命的想像,才可以有新的力量

編按:
當人們對於世界的想像有了變化,才能從不同的視野去看待事情,如此才會有多元的角度,只是駐足在一點而感到自滿的人們,或許需要花點時間去思考自己與世界的關係,自己與人群社會的互動,是不是太冷漠?太無情?太片段?太瑣碎?以致於無法投入任何事情,只能在上班與下班之間徘徊填充生活,利用科技去了解人文世界,用人文素養去看待科技設計,這樣才可以不偏食的完成自己的日常生活實踐,如果你也看待自己是一件好的作品的話,生命是需要填充的。


黃心健老師與小編(曾福全)的合照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